【天信資訊】淺談財務審計人,五年之后發展局勢
來源:熱心市民 人氣:4336 發表時間:2020-03-27
昨天跟朋友聊了很多,信息、技術、職業、和現在做的事情財務審計。
最近很多朋友找我求工作,很多朋友咨詢未來如何發展。
很多朋友在企業和事務所之間猶豫不覺。
也有事務所的同事在討論,工作近十年,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怎么選擇和發展?
在我看來,不管你如何選擇,結果都一樣,也許只是表現形式的差異而已。
對于職業發展,你有沒有認真的想過,未來五到十年,你要做什么?有什么事情,是值得你未來五到十年為之努力的?
我們做財務的,做審計的,視野的局限性是制約我們發展的最重要的坎。
比如說做審計,我們每天想的研究的都是這個項目怎么做,這個Q怎么清,怎么回復一系列的反饋。
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一個面,很小很小的一個面。
一個審計項目就如同地上的一塊石頭,我們一直在專研細節,紋理,材質,數字,邏輯。但是你可能根本不知道這個石頭的形狀,大小,位置。
你只有站在更高處,才能看清石頭所處的位置,周邊的環境,遠處風吹來的方向,石頭會不會被吹走,會被吹向哪一個方向。
風的方向,就是未來你要走的方向。
方向錯了,回頭只會越來越難。
我們每天只盯著今天、明天,今年、明年。但是你只有看的更遠,你能夠判斷出未來5-10年是怎么樣的工作場景,未來你才能更容易立足。否則就只能被動的跟隨。
不管是企業,或者事務所。任何選擇都沒有錯,關鍵在于你靠什么能夠立足。
我前些時間,對朋友說過,我說我現在雖然開了公司,也在講課,但是這只是為了應對現階段的生存,我并不想向所有的咨詢公司或者事務所一樣,開一間事務所,接更多的業務,或者講更多的課,這并不是我想做的。
朋友不理解,那么你到底想做什么?
因為國內有眾多的事務所和咨詢公司,也眾多的講師,我和他們沒有區別,甚至跟很多知名企業、講師和專家對比,我也沒有什么優勢。即使我在行業內做出一定的規模,也是可以被替代的,而且未來也許會很快被替代。
這種事情,是短淺的,只是應對我現實生存的,而不是我未來十年想做的事情。
有這么一個故事,一個特別牛的技術員,真的是技術大牛,但是卻一直毫無成就,專業能力超強,但是開發出的產品卻總是很快就被替代或者淘汰。
專業技能只是基礎,人生就如同打仗,不管你的槍法有多么準,想打勝仗,首先靠戰略,其次看戰術。所以戰爭中,首先要搶占制高點,站在制高點上,才能看清楚整個局勢和布局,哪里部署陸軍,哪里部署空軍,先攻占哪里,后攻打哪里。
不管是在做審計項目,還是在做職業規劃,都是一場一場的小戰役,想拿下,就必須找到制高點。
對于審計項目來說,這個制高點,就是要站在足夠高的角度去看待這個項目,行業,市場,競爭,未來發展,這時候你才能胸有成竹,縱覽大局,風險自然可以把握,然后才是細節的核查。
對于我們自己來說,比如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財務智能化,審計信息化。之前很多朋友都提到,機器代替人力,產生了惶恐。
這種惶恐是盲目的,如果你能遇見到未來的智能財務是一種什么樣的工作場景,未來的審計將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智能工作場景,那么這就是你為之努力的方向,不是讓你去開發這個場景,而是你現在就可以有遇見性的學習和專研未來這個場景下所最需要的專業技能。
比如如果底稿可以被替代,你再研究那些Excel的意義在哪里?就算研究Excel,研究也應該是背后的邏輯和原理,商業模式等等,也不是填數字本身。
這種判斷力,不是網上看一些新聞,聽一些概念就能判斷的,它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專研。
你都不知道現在有哪些技術已經被應用,哪些技術已經在大力研究,,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區塊鏈的應用,大數據,財務機器人,神經網絡等等這些技術適合用于哪些場景行業,不適合應用于哪些,你如果都不知道,所有的討論和暢想都是沒有意義的。
比如我最近半個月,每天吃一頓飯,從早到晚,我一直在寫課件。
從培訓行業來看,什么中華東奧,或者教英語的新東方,未來的培訓一定會有大的變革,我現在做的都只是基礎,但是我們要研究的是怎么應用于未來的模式。
未來的培訓,一定是更務實的,AI的出現會給教育帶來更多的機會。小孩子學歷史,可以給你一個空間讓你與秦始皇面對面。想學習天文學,就可以給你一個空間讓你去天上摘星星。
所有的教育都會變得空間性和立體性思維,比如我們的財務審計,我們學數學都是一樣的。
現在學習高等數學,除了被一堆公式解題以外,也不知道有什么作用。安慰一下自己,說可以鍛煉自己的腦子。
而未來的教育培訓,可以給你一個立體的思維,讓你在學習過程中就能夠面對面的體會這些公式和內容在實際生活工作中的應用,給你一個最直觀的連接和體會。
比如我們學習審計,或者財務管理,有同事之前說,財務管理只是學了應付考試,實際中,根本用不到啊。
那是因為你只是會被公式和解題,你壓根不知道這些公式的意義。未來它也會給你一個感官的連接,在教學中,就能通過感官讓你學習到它真正的應用。
我不是搞技術的,那么我所研究的所有課題和課件,一定是與未來實務相結合的,我在一步步的改進和探索,如果出現新的技術,就可以直接植入,即使不植入,也會帶來更有價值的內容。
因為現在的培訓太多了,好像每個人都可以講課,但是真正有價值和有用的課程,真正能夠實務價值的課程,幾乎沒有。
再說事務所和企業,從我的經歷來說,當初去五百強,只是為了學習。跳出五百強,也是為了實現目標的必然經歷。
前十年,我的目標是專業基礎的扎實牢固,于是我成了現在這般。后十年,我會大概花五年的時間專研和提高新的內容,
我每天跟很多人交流,與人的交流,更要具備判斷力。
世界五百強企業的大CFO只有那五百個人,事務所的合伙人只要不退休,你的幾率就很小。所有的成熟企業,或是四大,進去之后,你都是一顆螺絲釘,所以我進事務所,或者五百強,學習都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應付工作是毫無意義的,想當將軍和指揮員,也必須從戰士做起,從前線沖鋒士兵,一步步走向司令指揮部。
而未來,還會誕生新的馬云、馬化騰們,也許他們現在還在默默無聞,甚至也許他們還在讀書和專研。
如果你結識到像馬云一樣丑的人,馬化騰一樣說話都說不利索的人,你能發現這是未來的大佬嘛。
這需要判斷力,這種判斷力,也是需要多年的功力的積累的。有這樣的一個合作者,或者跟隨為之工作,未來的天下也許也會是你的。
我也常常反思,想不通的時候就開始寫課件。
當你在工作中迷茫無助,或者選擇困難的時候。
多想想,未來十年,你要做什么。
要學會看大方向,方向對了,哪怕走幾步回頭路,也能走到正確的地點。
就像幾年前的房地產,現在的科技熱,錢往哪里走,哪里就會成為趨勢。
一切趨勢和方向沒有對錯,它都是人為制造出來的,因為有錢進去,就可以催生更多力量投入。
一切都是資本的催生物,就如同瑞幸咖啡這種看起來毫無核心的產品都可以迅速上市一樣。
大方向、判斷力、終局觀,預見力。
這是我們財務和審計最應該具備的,但又是缺乏的,因為我們從工作第一天起,就被我們的工作習慣,限制住了我們的思維。

很多朋友在企業和事務所之間猶豫不覺。
也有事務所的同事在討論,工作近十年,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怎么選擇和發展?
在我看來,不管你如何選擇,結果都一樣,也許只是表現形式的差異而已。
對于職業發展,你有沒有認真的想過,未來五到十年,你要做什么?有什么事情,是值得你未來五到十年為之努力的?
我們做財務的,做審計的,視野的局限性是制約我們發展的最重要的坎。
比如說做審計,我們每天想的研究的都是這個項目怎么做,這個Q怎么清,怎么回復一系列的反饋。
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一個面,很小很小的一個面。
一個審計項目就如同地上的一塊石頭,我們一直在專研細節,紋理,材質,數字,邏輯。但是你可能根本不知道這個石頭的形狀,大小,位置。
你只有站在更高處,才能看清石頭所處的位置,周邊的環境,遠處風吹來的方向,石頭會不會被吹走,會被吹向哪一個方向。

方向錯了,回頭只會越來越難。
我們每天只盯著今天、明天,今年、明年。但是你只有看的更遠,你能夠判斷出未來5-10年是怎么樣的工作場景,未來你才能更容易立足。否則就只能被動的跟隨。
不管是企業,或者事務所。任何選擇都沒有錯,關鍵在于你靠什么能夠立足。
我前些時間,對朋友說過,我說我現在雖然開了公司,也在講課,但是這只是為了應對現階段的生存,我并不想向所有的咨詢公司或者事務所一樣,開一間事務所,接更多的業務,或者講更多的課,這并不是我想做的。
朋友不理解,那么你到底想做什么?
因為國內有眾多的事務所和咨詢公司,也眾多的講師,我和他們沒有區別,甚至跟很多知名企業、講師和專家對比,我也沒有什么優勢。即使我在行業內做出一定的規模,也是可以被替代的,而且未來也許會很快被替代。
這種事情,是短淺的,只是應對我現實生存的,而不是我未來十年想做的事情。
有這么一個故事,一個特別牛的技術員,真的是技術大牛,但是卻一直毫無成就,專業能力超強,但是開發出的產品卻總是很快就被替代或者淘汰。
專業技能只是基礎,人生就如同打仗,不管你的槍法有多么準,想打勝仗,首先靠戰略,其次看戰術。所以戰爭中,首先要搶占制高點,站在制高點上,才能看清楚整個局勢和布局,哪里部署陸軍,哪里部署空軍,先攻占哪里,后攻打哪里。
不管是在做審計項目,還是在做職業規劃,都是一場一場的小戰役,想拿下,就必須找到制高點。
對于審計項目來說,這個制高點,就是要站在足夠高的角度去看待這個項目,行業,市場,競爭,未來發展,這時候你才能胸有成竹,縱覽大局,風險自然可以把握,然后才是細節的核查。
對于我們自己來說,比如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財務智能化,審計信息化。之前很多朋友都提到,機器代替人力,產生了惶恐。

比如如果底稿可以被替代,你再研究那些Excel的意義在哪里?就算研究Excel,研究也應該是背后的邏輯和原理,商業模式等等,也不是填數字本身。
這種判斷力,不是網上看一些新聞,聽一些概念就能判斷的,它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專研。
你都不知道現在有哪些技術已經被應用,哪些技術已經在大力研究,,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區塊鏈的應用,大數據,財務機器人,神經網絡等等這些技術適合用于哪些場景行業,不適合應用于哪些,你如果都不知道,所有的討論和暢想都是沒有意義的。
比如我最近半個月,每天吃一頓飯,從早到晚,我一直在寫課件。
從培訓行業來看,什么中華東奧,或者教英語的新東方,未來的培訓一定會有大的變革,我現在做的都只是基礎,但是我們要研究的是怎么應用于未來的模式。
未來的培訓,一定是更務實的,AI的出現會給教育帶來更多的機會。小孩子學歷史,可以給你一個空間讓你與秦始皇面對面。想學習天文學,就可以給你一個空間讓你去天上摘星星。
所有的教育都會變得空間性和立體性思維,比如我們的財務審計,我們學數學都是一樣的。
現在學習高等數學,除了被一堆公式解題以外,也不知道有什么作用。安慰一下自己,說可以鍛煉自己的腦子。
而未來的教育培訓,可以給你一個立體的思維,讓你在學習過程中就能夠面對面的體會這些公式和內容在實際生活工作中的應用,給你一個最直觀的連接和體會。
比如我們學習審計,或者財務管理,有同事之前說,財務管理只是學了應付考試,實際中,根本用不到啊。
那是因為你只是會被公式和解題,你壓根不知道這些公式的意義。未來它也會給你一個感官的連接,在教學中,就能通過感官讓你學習到它真正的應用。
我不是搞技術的,那么我所研究的所有課題和課件,一定是與未來實務相結合的,我在一步步的改進和探索,如果出現新的技術,就可以直接植入,即使不植入,也會帶來更有價值的內容。
因為現在的培訓太多了,好像每個人都可以講課,但是真正有價值和有用的課程,真正能夠實務價值的課程,幾乎沒有。
再說事務所和企業,從我的經歷來說,當初去五百強,只是為了學習。跳出五百強,也是為了實現目標的必然經歷。
前十年,我的目標是專業基礎的扎實牢固,于是我成了現在這般。后十年,我會大概花五年的時間專研和提高新的內容,
我每天跟很多人交流,與人的交流,更要具備判斷力。
世界五百強企業的大CFO只有那五百個人,事務所的合伙人只要不退休,你的幾率就很小。所有的成熟企業,或是四大,進去之后,你都是一顆螺絲釘,所以我進事務所,或者五百強,學習都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應付工作是毫無意義的,想當將軍和指揮員,也必須從戰士做起,從前線沖鋒士兵,一步步走向司令指揮部。
而未來,還會誕生新的馬云、馬化騰們,也許他們現在還在默默無聞,甚至也許他們還在讀書和專研。
如果你結識到像馬云一樣丑的人,馬化騰一樣說話都說不利索的人,你能發現這是未來的大佬嘛。
這需要判斷力,這種判斷力,也是需要多年的功力的積累的。有這樣的一個合作者,或者跟隨為之工作,未來的天下也許也會是你的。
我也常常反思,想不通的時候就開始寫課件。
當你在工作中迷茫無助,或者選擇困難的時候。
多想想,未來十年,你要做什么。
要學會看大方向,方向對了,哪怕走幾步回頭路,也能走到正確的地點。
就像幾年前的房地產,現在的科技熱,錢往哪里走,哪里就會成為趨勢。
一切趨勢和方向沒有對錯,它都是人為制造出來的,因為有錢進去,就可以催生更多力量投入。
一切都是資本的催生物,就如同瑞幸咖啡這種看起來毫無核心的產品都可以迅速上市一樣。
大方向、判斷力、終局觀,預見力。
這是我們財務和審計最應該具備的,但又是缺乏的,因為我們從工作第一天起,就被我們的工作習慣,限制住了我們的思維。